甬政办发〔2022〕27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
《宁波市生态海岸带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6月23日
宁波市生态海岸带建设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生态海岸带建设部署,有效指导生态海岸带先行段建设,加快我市海洋经济发展与高质量滨海空间建设,特制订本方案。方案实施期限为2022—2025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推进“四大建设”、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坚持新发展理念和系统观念,高标准协同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生态海塘提升、绿色通道联网、文化资源挖掘、乐活海岸打造、美丽经济育强六大任务,率先建设一批生态海岸带先行段,高标准塑造滨海生态、经济、人文空间新格局,将生态海岸带建设成为展示现代美丽湾区的新载体和新标杆,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和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重要支撑。
(二)建设目标
至2025年,基本建成1条省级先行段和4条市级先行段,初步建成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交通道路基本联网、文旅休闲多元绽放、新经济业态发展繁荣、智慧化水平引领的生态海岸带,成为展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成果的新窗口。
筑牢蓝色本底,实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积极修复杭州湾滨海生态湿地、甬江陆海生态廊道,实施滩涂湿地生态修复8万亩,大陆自然岸线不低于248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7%以上,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
织密交通路网,实现主脉支线互联畅通。贯通约150公里绿道系统,配套完善近海风景公路、沿海栈道、近海航线等,基本实现自然风景区、湿地公园、重要历史文化资源等串珠成链、互联互通,建成可漫步、可骑行、可自驾、可体验的海陆风情廊道。
挖潜乐活魅力,实现文旅休闲多元绽放。沿线人文资源充分挖掘,滨海城镇群风情显现,建成1条以上滨海风情大道,基本实现旅游景区、风情小镇等有机连接,累计举办省级以上文体赛事30场以上,成为风情独具的乐活海岸带。
激活原生动力,实现新经济业态繁荣发展。数字信息、航空航天、科技研发、创意设计、金融服务、医疗康养等新兴产业充分集聚、繁荣发展,省级高能级战略平台达到3个,新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居全省前列,高标准实现“港产城文”深度融合,成为人人向往的宜居宜业家园。
表1 宁波市生态海岸带建设主要指标表
展开全文
类 别
名 称
单 位
2021年
2025年
生态环境保护
湿地保护率
%
/
≥50%
大陆自然岸线
公里
248
>248
城市污水处理率
%
96(2020年)
97
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
%
56.4(2020年)
完成省定任务
生态海岸带先行段
条
1
5
海塘加固改造
公里
/
145
交通网络畅通
滨海特色绿道
公里
120
150
游艇泊位
个
400
800
通用机场
座
2
文旅休闲乐活
新增4A级旅游景区
个
/
1
省级以上文体赛事
场
/
[30]
新经济育强
高能级战略平台
个
2
3
海洋旅游增加值
亿元
151.52
200
智慧化水平领先
5G网络覆盖率
%
/
重要节点100%
AED智能设施覆盖率
%
/
人流密集场所100%
注:[]为五年累计指标。
(三)建设布局
三湾链珠,全域统筹。聚焦宁波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三大湾区,将山、海、岸、滩、岛、林等自然资源,以及特色城镇、历史文化遗存、旅游景区等滨海人文资源,通过风景公路和绿道系统串珠成链,调动全域力量,加快推进生态环境联动保护与治理、绿色通道整体联网、生态海塘高质量提升、文化资源深度挖潜、产业经济培优育强以及乐活海岸精彩打造,高水平推动生态海岸带经济文化生态融合发展,聚力实现三大湾区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统筹融合,促进与舟山、台州等生态海岸带合理对接,成为展示宁波美丽湾区经济发展的新载体。
五段先行,主题引领。按照重点突破、特色彰显的原则,围绕生态海岸带资源分布特征,明确“滨海湿地、海湾海岛、半岛内湾、山海相映、渔港特色”五种类型;谋划以“生态城、新阳台、度假园、活力廊、体验区”为主题,统筹划分“前湾新区先行段(滨海湿地型)、梅山海洋城市新阳台、象山港滨海文旅度假园、大目湾运动体验活力廊、石浦滨海文化体验区”等5个先行段,作为生态海岸带特色化建设基础。
二、建设任务
(一)优质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开展岸线、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推进海岸线整治修复,修复养护岳井洋、蟹钳港等湾区内的自然岸线,建设“生长海滩”,推动生态型岸线比例逐步提升。妥善处置杭州湾南部区域、象山东部区域等历史存量围填海。大力保护松兰山、白沙湾、皇城、檀头山、洋沙山等天然沙滩资源,加强梅山湾沙滩公园、春晓洋沙山海滩等区域管理,推进无废沙滩建设。加大滨海湿地和潮间带生态恢复力度,加强杭州湾南岸湿地群、岳井洋湿地、西沪港湿地等湿地资源保护,高水平建设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推进建设象山港底部海洋湿地公园。湿地保护率不低于50%。
加强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探索建立沿海、流域、海域协同一体的治理体系。全面实施入海河流、溪闸氮磷总量控制,提高甬江、四灶浦闸、白溪、大嵩江等入海河流水质。实施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在宁波杭州湾、象山港等海湾提高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标准,对象山港、三门湾等沿海重点养殖区域海水养殖塘全面推广清洁生产。推进象山港陆海统筹污染防治,在象山港区域加强分区管控、科学防治陆源污染。协同打造“美丽海湾”,系统提升治理能力,以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为目标,率先开展象山港和梅山湾“美丽海湾”建设。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稳步推动韭山列岛、渔山列岛等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开展生态岛礁建设和海岛整治修复工程,加快推进象山南部海岛公园建设。完善近岸岛链保护屏障,推动渔山列岛、花岙岛等国家级海洋公园建设,强化海岛植被修复。推进生态化海洋牧场建设,大力推广浅海贝藻、滩涂贝类大面积生产养殖,发展固碳净水的蓝色碳汇渔业,提高海洋环境承载力。强化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和观测样区建设,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建设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和繁育基地,防治外来物种入侵;设置人工鱼礁,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场所,提升海洋生物栖息地质量。
(二)“安全+”生态海塘打造工程
全面提升海塘防台御潮标准。科学确定海塘防台御潮标准,综合采取拼宽增稳、打桩固基、抛石抗冲、固坡防浪、塘河排水等措施,宁波城区甬江以北防台御潮标准提高至300年一遇、甬江以南防台御潮标准提高至200年一遇,象山港、三门湾防台御潮标准分不同区域提高至20年—100年一遇。“十四五”期间,提标加固海塘145公里,维修加固海塘开工65公里,改造加固水闸22座。
大力推进海塘生态化升级。结合沿塘海陆生态环境保护,弹性开发滨海岸线,保护塘前塘后滩地水域,统筹推进塘前塘后滩地水域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发挥生态和减灾协同增效作用,塘身实施迎水坡孔隙化、粗糙化改造,采取本土耐盐性植物构建塘顶和背水坡植物群落。沿线实施滩涂湿地等生态修复8万亩,护塘河改造40公里,海涂水库(湖泊)改造3个,以环杭州湾、镇海沿线海塘为试点,突出湿地与海岸保护,城市与生态有机互动。加强海塘沿线的环境整治。
以新理念推进海塘设计改造。与塘身结合,堤路合一,实现沿塘车行、骑行、步行道路全线贯通,建成沿塘绿道200公里,配套停车位、休闲驿站等附属设施,以环杭州湾海塘、宁海西店湾围垦工程为试点段,完善衔接区域道路一体化互通体系。打造沿塘观景、休闲、游憩空间,以宁海汶溪周塘、鄞州南新塘、奉化小狮子口塘、象山国庆塘等海塘为试点,推动海塘岸带从“一条防御线”向安全屏障、生态廊道、贯通走廊、文化长廊、活力珠链、产业高地“六大功能带”的蝶变。
加快海塘数字化设施建设。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依托智慧水利信息化平台建设,增设海塘工情、水(潮)情等自动监测感知体系,多维度、全要素掌握海塘工程安全运行状况,重点打造100年一遇及以上高标准数字海塘。共建共享海洋水文、防灾减灾等数据,构建海塘运行动态感知、自动研判的智慧管理体系,全面提高海塘管理水平。充分利用海塘空间,融合新基建要求,沿塘布设5G基站、充电桩等设施。
(三)绿色通道网络建设工程
推进杭甬高速复线滨海智慧通道建设,布局智慧交通设施,形成连接杭甬的智慧高速廊道。推进G15沈海高速公路等扩容改造,谋划杭甬城际铁路等区域通道,实现与周边区域快速通达。以G329、S202、S307、S312、S313等滨海干线公路为主要依托,推动整体贯通,优化道路品质,打造高标准滨海风景公路,增强生态海岸带可达性和通达性。
建设滨海风景道、绿道和海上蓝道系统,营造自驾观海、骑行看海、乘船看海、沙滩赶海、漫步亲海、登山望海等滨海自由行体验。以省级绿道3号线及支线、环象绿道建设为基础,贯通步行道、骑行道、跑步道等多类型,诗路、红色、森林等多主题,以及交通绿道、滨水绿道、生态走廊等多功能的绿道网络。依托滨海旅游资源,推进海上蓝道建设,积极谋划沿海游艇码头建设和近海游艇观光、水上飞机观光等新型旅游服务航线。
统筹安排风景公路与绿道间接驳交通,加强停车场等静态交通布局,促进生态海岸带各类交通无缝接驳。在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梅山湾、象山影视城等主要旅游活动景点,建设旅游服务中心。在海岸带重要公共空间设置旅游驿站,建立分级旅游服务网络,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在绿色通道系统设置清晰的标识系统和人性化的家具设施,彰显城市亲和力。
(四)涉海文化资源挖潜工程
挖掘激活历史文化价值。加强河姆渡、井头山等史前遗址考古发掘和价值研究,推进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推动河姆渡—井头山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戚继光抗倭遗址、慈城古县城、象山塔山遗址等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利用。深入开展海丝文化、海港文化等开放文化遗存研究,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海丝文化带沿线文物资源保护传承,联合广州等城市,共同推进“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遗项目。
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以中国港口博物馆为核心,打造一批现代化的“海丝文化”主题博物馆。充分发挥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甬港经济合作论坛、海丝之路中国(宁波)文旅博览会、海外宁波周等文化载体作用,积极引进举办高端国际文化活动,争办世界佛教论坛等活动。强化滨海旅游与地方非物质文化相结合,推进“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支持举办文化展演、巡演等活动,丰富居民滨海文化生活。
加快发展现代新兴文化。打造东方滨海时尚之都,结合宁波书香之城、音乐之城、影视之城建设,谋划文创、音乐、时尚等三大滨海载体,策划新文化业态,促进滨海新兴文化、旅游、商业服务融合发展。高水平办好海丝之路(中国·宁波)文化旅游博览会、中国(宁波)海丝国际音乐节、中国开渔节、中国港口文化节等知名节会,创办中国(或国际)海洋文化节。积极引进全国性和国际性的海洋文化大赛,支持举办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将文化生活融入海岸生活。
(五)乐活海岸形象塑造工程
改善景观环境,打造滨海休闲空间。以“山海风韵、甬派风情、国际风尚”为导向,持续优化提升杭州湾南岸湿地景观、象山港山海文旅景观、大目湾运动休闲景观、石浦滨海文化景观,谋划建设一批彰显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公共建筑或公共空间,着力营造浓厚的滨海休闲生活氛围。加大滨海图书馆、音乐厅、电影院等文化设施建设,优化公共艺术装饰,营造现代化文化、艺术新空间。
优化服务供给,打造宜居宜业空间。推进滨海特色城镇群建设,聚焦前湾新区、梅山湾新城、大目湾新城等,配置完善学校、医院、体育场、文化馆、服务型公寓等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打造现代化滨水时尚空间。推进甬江科创走廊、创智岛、汽车智创小镇等科创载体建设,吸引集聚总部型企业与高素质创新、创意型人才,不断增强创新创业创造的强大动力与活力。
推进智慧赋能,打造数字乐活海岸。全面优化滨海景区旅游设施配套,加快智慧化升级,谋划打造一批“未来景区、线上博物馆”。在石浦古城、宁波滨海万人沙滩、中国港口博物馆、象山影视城等重点景区,创新丰富数字化旅游产品,丰富提升滨海旅游数字体验。
拓展赛事活动,打造活力运动海岸。坚持以赛兴旅理念,加强滨海赛事发展,以梅山湾水上休闲运动中心、象山亚帆中心、奉化天妃湖、中国咸祥飞行营地为重点,高标准组织帆船帆板、沙滩排球、马拉松、皮划艇、桨板、航空等赛事,塑造生态海岸带体育赛事特色。办好世界排球联赛、亚运帆船帆板赛、亚运沙排赛等赛事,打响海岸带体育品牌知名度。推进“一地一品”发展战略,各区(县、市)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大力谋划招引各类体育赛事。积极推进品牌体育赛事与城市多业态协同发展,延伸拓展品牌体育赛事产业链,提升赛事附加值。
(六)海岸美丽经济育强工程
优化发展现代农渔业。加快农业科技化、生态化发展,探索都市科技型农业发展,构建服务未来城市的农业生产与供应场景。大力实施“肥药双控”工程,全力推进生态海岸带农业绿色化生产,以慈溪市杭州湾、余姚市滨海、宁海县东部和象山县大塘港等现代农业先导区为核心,建立农业绿色发展集聚区。完善渔业三产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养殖、加工、流通、休闲服务融合发展。实施渔业品牌提升行动,打造宁波特色渔业品牌。加快建设奉化、象山国家级渔港经济区,拓展渔港“月光经济”,打造休闲渔业基地,拓展渔业产业链。
加快制造业绿色智能发展。着力打造一批规模经济效益显著、高产出低耗能、专业特色鲜明的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大力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等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深入推进镇海、北仑、大榭石化片区一体化发展、循环化改造,以及工业“三废”资源化利用。深入推进数字化技术、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营销在传统制造业上的应用,积极打造智能制造2.0升级版,在重点行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分层级实施“机器换人”,加快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数字化园区建设。
加快港口绿色化、智慧化、安全化改造。加快推进港区清洁能源替代和绿色技术应用,加强岸电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港口数字化改革,打造智慧港航示范应用场景,形成智慧港口建设“宁波方案”。推进“互联网+港口”发展,打造“绿色、环保、高效”的全球“5G+智慧港口”商用样板,加快建成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港车协同的港口智能化系统。实施港区大型集装箱码头自动化改造,推进桥吊和龙门吊远控、集卡驾驶无人化等项目,建设智慧港口无人自动化码头。丰富“港口安全码”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完善以港区危险货物、人员、企业、设施、设备等为主体的“扫码”管理体系。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坚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路径,加快形成以三江文化产业带、象山港沿岸文化产业带、象山影视产业基地、前湾新区和北仑博地影视等为代表的多个文创产业基地。支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鼓励制造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开展项目合作。
三、建设先行
(一)先行段建设
1.前湾创新活力生态城(滨海湿地型)
(1)规划范围。西起曹一路延长线与海岸的交点,东到兴慈四路和瓷洲路的交点,全长29公里,以宁波前湾新区为腹地范围,最大腹地深度约15公里。
(2)特色优势。
湿地生态最魅力。有大面积未被海塘包围的生态湿地,位居我国八大盐碱湿地之一的杭州湾湿地群内,还有大片的滩涂、芦苇荡和荒草地,鸟类资源丰富,目前已记录鸟类220余种,是杭州湾湿地群生态魅力的集中展示地。
城绿交织最紧密。先行段内湿地紧邻城镇建设范围,是浙江省生态海岸带中生态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结合最为紧密的地区之一,也是浙江省保护和开发共建互促成果的展示地。
主题乐园最亮眼。先行段位于沪杭甬几何交汇处,区位交通优势明显,范围内拥有方特东方神画、杭州湾海滨游乐园等众多主题乐园,休闲特色功能突出。
(3)建设主题。以生态整治修复行动、交通内联外畅行动、绿道串珠成链行动、未来之城亮星行动、乐活前湾增色(畅享)行动、全球智创标杆行动为引领,以创新活力生态新城为主题,突出湿地与海岸保护、城市与生态有机互动、文化旅游休闲三大特色,打造成为生态保育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的滨海湿地型生态海岸带,成为美丽湾区经济发展的新载体和杭州湾地区滨海品质生活共享新空间。
(4)建设布局。按照“三横四纵绕三生”建设布局,实施生态海岸带建设。
三横——即三条东西向发展轴。以十二塘、滨海二路、杭甬高速公路复线为主要依托,全面贯通快速通道和绿道,精心设计沿线生态景观,布局设施配套,打造串联沿线湿地滩涂、休闲旅游景点、特色城镇、产业平台等资源的区域发展轴,成为先行段魅力展示的主要载体。
四纵——即四条南北向生态走廊。包括长冷江生态走廊、垫桥路江生态走廊、陆中湾生态走廊和水云浦生态走廊,通过生态走廊打造和整体风貌控制,推动滨海景观融入城市,形成望得见海、开敞大气、滨海特色的美丽景观格局。
三生——即未来城市生活、滨海生态保育、绿色生产创新三大板块。其中未来城市生活板块以“出行步行化、理念国际化、生产城镇化、实施可行化”的发展理念,布局3个主题街区、3个主题湖面和3个主题森林,建设企业总部、研发中心、文化公园、商业综合体、商务楼宇、高端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设施,着力打造以“梦想家园、旅游街区、花园社区”为发展目标的国际化新城镇和产城融合未来城市。滨海生态保育板块以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以及突出的自然生态景观优势为依托,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和休闲景点打造,打造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宜赏宜游的精品生态公园和亲近自然的最佳目的地。绿色生产创新板块分为东西两部分,西侧部分发挥国际产业合作优势,重点加强中意产业对接,布局发展节能环保设备、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等产业,谋划建设大科学装置,加强产业生态化和智能化改造提升;东侧部分发挥产城融合优势和空间资源优势,依托“万亩千亿”产业大平台,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制造产业,布局航空制造、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同时推进绿色生态循环发展。
图1 前湾新区创新活力生态城生态海岸带建设布局示意图
2.梅山海岛港城新阳台(海湾海岛型)
(1)规划范围。西起北仑区—鄞州区交界春晓街道,向东经梅山水道至郭巨街道总台山南部山脚,全长约25公里,腹地范围包括郭巨街道、白峰街道、梅山街道、春晓街道。
(2)特色优势。
依港兴产,抢占战略竞争制高点。拥有丰富的岸线资源和雄厚的腹地经济实力,是支撑建设世界一流强港的天然良址。依托港口资源,通过全球筑链,在国际供应链产业取得重点突破,已集聚特种汽车、国际物流等高端产业,聚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品质营城,港产城人协调发展。通过加速打造现代化国际滨海新城,推进美的文旅小镇等一批城市重大项目落地,聚集了宁波大学梅山校区、宁波海洋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等平台,配套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随着进口商品展销中心、万年基业商业综合体和宁波国际赛道、冰雪大世界等项目的开发完善,港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绿色发展,生态环境综合效益突出。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发展迅速,袁嘉骐美术馆、中国青少年户外营地、水上运动公园等项目落地运营,赛车、帆船、沙滩足球等国际重大赛事成功举办,正逐步为长三角地区的后花园。
(3)建设主题。以梅山湾、明月湖等水域为重点,推进滨水慢行绿道系统、生态湿地公园、主题公园、休闲文旅设施等项目建设,加强港口建设提升和产业创新升级,以海岛港城新阳台为主题,打造集市民休闲、文化体验、运动健身、商业服务于一体的海湾海岛型生态海岸带。
(4)建设布局。按照“一湾两岸五片”建设布局,实施生态海岸带建设。
一湾——梅山湾。以梅山蓝色海湾生态廊道为中心,打造全面展示梅山特色形象的“城市客厅”,构建“城在湾中、湾在城中,山海相依”的滨海城市形态,形成多层级、复合型的绿色生态网络,营造美丽宜居的环境基底。
两岸——梅山湾北岸和南岸。加强两岸生态保护和修复,优化岸线景观,打造蓝色海湾景观廊道;推动两岸节点建设,通过沿岸绿道建设串联沿线景点,打造可观可玩、活力畅通的魅力海岸。
五片——未来创智岛、蓝湾生态谷、海上花园城、山海魅力城和国际贸易港。其中未来创智岛片区,依托梅山红桥,联动春晓、梅山两岸以及高教区、“三创基地”等区域,打造具有海洋特色的国际化城市中央创新区;蓝湾生态谷片区,融合现状村庄和自然景观,植入康养功能,打造具有滨海特色的诗意山水小镇;海上花园城片区,以蓝湾山海图景为底色,聚焦国际交往、智慧科创、跨境贸易等核心功能,打造面向湾区、展现未来的海上花园城;山海魅力城片区,结合现状建设条件,加强配套完善,打造春晓生态产业园;在港区后方强化山、海、港、城联系,打造自贸港航物流功能区,集聚国际供应链、高端航运服务、国际集装箱物流功能,建设外向、包容的高能级国际贸易港片区。
图2 梅山海岛港城新阳台生态海岸带建设布局示意图
3.象山港滨海文旅度假园(半岛内湾型)
(1)规划范围。东起奉化区鄞州区行政边界,西至奉化区桐照村,向南通过海上蓝道至横山岛(有居民)、强蛟镇岐山村,最后抵达骆家坑村、薛岙村,全长约36公里。涉及松岙镇、裘村镇、莼湖街道、强蛟镇等4个镇(街道),最大腹地深度约11公里。
(2)特色优势。
水上运动特色彰显。中国皮划艇协会、中国赛艇协会总部基地和中国皮划艇、中国赛艇国家训练中心落户,成为宁波首个体育“国家总部基地”。
滨海旅游活力强劲。宁波湾省级旅游度假区、强蛟半岛宁海湾游客集聚,沿海各村民宿、渔家乐等业态大量涌现,网红节点人气集聚,海岛游体验日益丰富。“旅游+”“+旅游”相互带动,不断催生旅游新业态、延伸旅游产业链。
海洋文化氛围浓厚。海洋文化生活小资特色突出,强蛟镇拥有海洋生物博物馆、海洋古船博物馆、海岛特色民宿、骆家坑历史文化村落、游艇汇,以及多处网红打卡点,滨海文化生活小资风情特点明显。
(3)建设主题。依托海水清澈、天然避风的自然条件和海上体育运动国家队驻地的优势,以滨海文旅度假园为主题,突出海洋文化生活体验与滨海旅游相结合,强化滨海文化、体育竞技、康养休闲、旅游体验等功能,打造半岛与内湾相间、静谧与热闹相融、生态与活力兼具的半岛内湾型生态海岸带。
(4)建设布局。围绕“一带串联,双核集聚,多点支撑”总体布局,实施生态海岸带建设。
一带:联动筑好绿荫风景公路带。加快建设省级绿道3号线奉化段。依托沿海中线,优化绿化与景观配置,致力打造绿荫廊道。推动沿海农村联网公路升级改造为沿海旅游专线,谋划建设串联滨海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沿海绿道,以及延伸至镇区的绿道,形成生态海岸带骨架系统。
双核:一是浙江宁波湾省级旅游度假区。加强宁波湾省级旅游度假区、黄贤海上长城森林公园以及邻近村庄的联动发展,以“天妃湖生态休闲景区”“时光宁波文化休闲景区”“欢乐滨海运动休闲景区”以及“国际康养旅游中心”为重点,推进建设滨海生态花园型旅游度假区。建设度假酒店、游客中心、商业街、公共船艇码头、帆船港等,拓展策划海上嘉年华、福文化活动等,引入国家级赛事;推进健康旅游小镇项目建设、国际医疗健康中心建设,形成训练运动+健康恢复+休闲度假综合型基地。二是强蛟宁海湾旅游度假区。加快推进海堤加固和生态化处理,整治人工岸线。以振兴东路为重点,加快提升滨海公共空间。规范提升海鲜美食、海滨民宿运营与品质。与横山岛、铜山门、白石山、铁沙岛等海岛加强联动,拓展海岛沙滩游、海上休闲观光、垂钓租赁等服务。引导海洋生物文化馆迁建提升,谋划建设象山港海洋生活文化馆,提高建筑设计艺术性,增加渔具演变展示、渔民作业摄影等公益性功能,配套休闲茶吧、社交活动等商业功能,打造象山港最具辨识度的文化馆。
多点:奉化渔港经济区,加快推动栖凤码头老旧工业设施腾退,桐照村全面优化临港(渔港)区域景观环境,加快海岸线整治修复、土地整治与环境治理,优化渔港经济区规划,探索发展“月光经济”,推动渔业、旅游、休闲商业等业态融合,打造长三角互联网水产商贸中心。骆家坑村,提升沿海历史文化村落风貌,实施村庄建筑风貌提升与便利设施配套提升。大埠村,加强海岸线管控,实施滨海生态环境整治,塑造良好的亲海景观风貌。浙江船厂遗址,实施船厂遗址保护,优化提升绿化景观,谋划工业遗存文旅项目,配套其他商业服务业态。翡翠湾,加快海塘、海岸线生态化改造与修复。缸爿山岛,谋划拓展海岛特色民宿。
图3 象山港滨海文旅度假园生态海岸带建设布局示意图
4.大目湾运动体验活力廊(山海相映型)
(1)规划范围。北起道人山,向南经松兰山景区、大目湾新城至红岩风景区东旦沙滩,全长约34公里。涉及涂茨镇、爵溪街道、丹东街道、丹西街道、东陈乡等5个乡镇(街道),最大腹地深度约10公里。
(2)特色优势。
滨海旅游度假品质优越。松兰山区域海湾辽阔,拥有东沙滩、南沙滩、白沙湾沙滩、松兰山沙滩等众多沙滩,滩滩相连,南北长达5公里,是华东地区最大一片陆岸沙滩群。松兰山滨海旅游度假区,高端旅游休闲设施完备,是宁波高品质滨海旅游区域。
海上体育运动丰富多元。象山大目湾帆船俱乐部等专业俱乐部,亚帆中心、东旦沙滩等水上运动基地,为海洋运动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并初步构建了“高端—中端—大众”多元化的运动消费产品,具有海上运动发展的代表性。
(3)建设主题。围绕沙滩休闲、海上运动、滨海风情度假功能,以运动体验活力廊为主题,打造“休闲购物+亲子娱乐+浪漫旅居+商务休闲+娱乐观光+康体度假”的山海相映型生态海岸带。
(4)建设布局。围绕“一条活力风光带,一片海城交融区,两条生态拓展翼”建设布局,实施生态海岸带建设。
活力风光带。依托松兰山滨海道路、大目湾新城松兰道路、金开路、沿海南线等,打造象山东北风景公路;向海一侧,围绕各滨海资源分布区域配套绿道支线,有效串联沿线湿地滩涂、休闲旅游景点、特色城镇、产业平台等资源,配套特色驻留空间、魅力节点等,集聚人气活力,形成绿色风景道路网络系统,打造滨海风情带。
海城交融区。海:松兰山景区,推进省海洋运动中心建设,开展国际海洋运动赛事,增加海洋文化馆、摄影馆等小型文化设施和沙滩营地度假、环海骑行体验、文化音乐节等新业态,推动创建松兰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城:大目湾新城,加快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加快推进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象山影视学院等项目建设。依托大目湾养生休闲度假海湾、海洋文博商务中心,加快与松兰山旅游、运动等服务设施联动融合,打造低碳环保、绿色生态的宜居宜游新城。
生态拓展翼。实施重点海岸带区域综合整治修复工程,加强自然岸线保护与管控,重点优化砂质岸线保护。整治提升沿海一线旅游景点生态环境,规范业态管理,提高滨海一线风景栈道、绿道、骑行道的可达性。加快推动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加强高耗能、有污染企业和园区的绿色化改造。继续推进沿岸城镇、村庄“污水零直排”建设。
5.石浦滨海文化体验区(渔港特色型)
(1)规划范围。北起象保合作区,向南经东海半边山、皇城沙滩,至石浦渔港古城景区,全长约35公里。涉及新桥镇、石浦镇,最大腹地深度约4公里。
(2)特色优势。
百年渔港古城人文魅力彰显。石浦古城依山临海,“城在港上,山在城中”,居高控港,保留有4条总长1670米的古朴石浦老街。“月牙”状封闭型港湾,泊万艘渔船,为全国四大渔港之一,海洋人文风情最为彰显。
影视文化产业充满活力。象山影视城是中国十大影视基地、国家4A级景区、中国魅力景区,“亚洲金旅奖·首批最具特色魅力旅游目的地”。形成了场景制作、服装道具、群众演员、吃住服务、购物消费影视旅游的产业链,品牌价值超百亿元,为区域人气活力的重要集聚区。
航天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宁波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将建设成为全国第五航天发射场,成为重要的航天中心,以及航天特色主题的文旅休闲目的地,功能发展极具特色。
(3)建设主题。围绕东海半边山、石浦渔港古城、渔文化、美食体验等自然和人文资源,以滨海文化体验区为主题,依托海洋文化体验、滨海美食、海上休闲等功能,打造海洋美食独味天下、滨海生活浪漫风情的渔港特色型生态海岸带。
(4)建设布局。按照“双核相映、动静相宜,两翼携手、高低共营”策略布局,实施生态海岸带建设。
双核相映,动静相宜。双核指石浦渔港古城与东海半边山,聚力打造海洋渔文化体验、滨海高端疗养“一动一静”两大核心区域。石浦渔港古城,致力打造江南第一渔港古城,加强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加快建设中国(象山)海洋渔文化展示馆、石浦渔文化旅游区,推进石浦渔港古城二期建设,打造象山渔文化金名片。以东门岛百年灯塔及其陈列室、观音禅寺及妈祖像为基础,探索拓展观海空间与研学项目,并与石浦古城景区融合发展,形成渔港大景区。东海半边山,高水平续建东海半边山旅游度假区、中国渔村,依托亚运会沙滩排球项目比赛场馆,挖掘滨海特色资源,拓展海上运动产品。对标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标准,加快五彩渔镇、欢乐海洋、四级渔庄、半岛渔湾等项目建设,打造集大众旅游、商务休闲、滨海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海度假休闲圣地。
两翼携手、高低共营。西翼主要发展亲民生活性产业,全面提升滨海商业业态,谋划渔人码头餐饮、海钓、旅游综合项目,优化提升街区空间环境品质,打造丰富多元、人气集聚的滨海沿街商业空间。东翼主要发展高端航天相关产业,加快宁波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建设,推动相关产业配套建设,打造集政务管理、科教研发、金融服务、总部基地等功能于一体的总部服务集聚区。推进航天博物馆,大型航天发射观赏平台、虚拟航天体验中心(或航天科技馆)建设,共同打造具有航天特色的地标性城镇及航天主题文旅休闲目的地。
图5 石浦滨海文化体验区生态海岸带建设布局示意图
(二)标志性片区
在推进全市生态海岸带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特色彰显、文化挖掘和活力提升,完善绿道网络、接驳通道、标识系统和国家化服务设施,嵌入全省生态海岸带大网络,重点打造前湾万顷湿地公园、甬江招宝山旅游风景区、梅山湾省级旅游度假区、宁波湾省级旅游度假区、强蛟海洋文化生活体验区、松兰山海滨运动旅游基地、石浦渔港古城文化金名片、蟹钳港“海上两山”景观带、花岙岛国家级海洋公园等标志性片区,成为宁波生态海岸带建设最突出、最精品、最亮眼的“珍珠”。
表2 宁波市生态海岸带标志性片区
序号
片区名称
建设内容
1
前湾万顷湿地公园
进一步推进湿地恢复,打造“白鹭、苍鹭、夜鹭,鹭鸟齐飞”的自然奇观,建立湿地研究中心和环境教育中心,将生态保护与生态研究、生态教育有机结合。在严守生态环保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展生态旅游功能区范围,进一步加强水陆游道建设和相关基础设施配套。适时推动4A级景区建设。
2
甬江招宝山旅游风景区
优化提升景区步行观景系统,持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挥文化教育、传播作用,谋划建设一批公共文化设施、景观配套,全面提高景区品质。
3
梅山湾省级旅游度假区
加快度假区对外交通建设提高其可进入性,不断完善度假区集散、咨询、停车、导引等旅游公共接待设施,大力发展多元休闲、度假新型旅游业态,提升一批度假区内旅游景点品牌等级,宣传推介精品旅游线路。
4
宁波湾省级旅游度假区
加强与黄贤海上长城森林公园联动,拓展自驾服务功能,明确露营区域。落户中国皮划艇训练基地,推进国际医疗健康中心建设,形成训练运动+健康恢复+休闲度假综合型基地。
5
强蛟海洋文化生活体验区
6
松兰山海滨运动旅游基地
充分挖掘滨海文化资源,丰富现有设施功能,拓展海上游玩项目,增加营地、环海骑行等新业态。联动爵溪街道,推动松兰山打造成集休闲、娱乐、度假、会议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海滨旅游度假区。
7
石浦渔港古城文化金名片
保护修缮古城重要历史文化遗迹,优化提升周边建筑、景观整体风貌,与东门岛形成良好的对景体系。推进“东海不夜港”建设。
8
蟹钳港“海上两山”景观带
全长42公里,以泗长线、215省道、216省道为主线贯穿泗洲头镇、新桥镇、茅洋乡,沿线以“山、海、影城”为主要资源特色,以灵岩山景区、蟹钳港旅游区和象山影视城为核心,将打造成象山最具人气的游乐区域。
9
花岙岛国家级海洋公园
依托海上石林自然风景和海防文化人文景观,发展集居住、休闲、度假、疗养、观光、餐饮、探险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海岛观光旅游,建成“海上仙子岛”。
四、综合保障
(一)加强组织实施。强化对生态海岸带建设重大事项的统筹协调,依托市海洋经济工作专班,建立区(县、市)、部门综合协调合作机制,有效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协同推进重点项目工程,做好生态海岸带建设的管理工作。涉及跨区建设岸段,应组建由主要岸段所在区(县、市)牵头的跨区(县、市)合作小组,统筹考虑功能布局、重大设施建设与经营管理模式,提升合作层次与联动发展水平。要根据方案明确的规划范围、建设主题、建设布局等编制先行段建设方案,报市海洋经济工作专班办公室备案。
(二)加强要素保障。加强用海保障,加快历史围填海处置,探索海岸带规划管控,研究海岸带综合管理机制。加强用地保障,完善重大项目用地保障政策,全力做好建设项目用地指标保障工作,针对项目实际情况统筹指标;健全生态用地补偿机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根据产业发展及企业成长周期,试行差别化、多元化、弹性化的用地出让模式。加强资金保障,研究建立财政资金、国有资产、社会资本联动的政府投融资模式,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为生态海岸带示范段创建提供全过程金融服务。加强岸线使用与港口规划衔接,完善管理措施。
(三)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完善生态海岸带宣传联动机制,吸引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海岸带体验,充分利用全媒体手段,多形式宣传报道宁波生态海岸带建设相关政策、平台、项目。建立生态海岸带建设意见反馈渠道,落实相关部门主体责任,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积极培树先进典型,及时总结交流经验,全方位提升生态海岸带建设的影响力。鼓励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生态海岸带建设与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积极营造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分享的良好氛围。
附件:先行段布局示意图
附件
先行段布局示意图
发布于 2023-05-11 00:13:42 回复
发布于 2023-05-11 04:52: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