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面王氏研究四个字,点击关注,点击历史消息,往期精彩不容错过,实时收阅最新王氏文章,欢迎朋友们、宗亲们转发传播教化世人为善
一、兰亭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展开全文
二、兰亭序译文:
永和九年(编者注:东汉皇帝汉顺帝刘保和东晋皇帝晋穆帝司马聃都用过永和这个年号,本处指公元353年在位的晋穆帝),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三、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下落之谜
《兰亭序》是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的代表作之一。唐太宗对王羲之作品的喜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会不会把《兰亭序》带进昭陵?如果是这样的话,后来有人盗掘昭陵时,是否把它偷走或者毁坏?也有人说,《兰亭序》没有被唐太宗带走,而是被武则天得到了,且就枕在乾陵中武则天的脑袋下边,或许会有重见天日的时候。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正值除去所谓不祥的 “禊节” (在水边举行的祭祀)。这天,王羲之邀集谢安、孙绰、希昙、支遁等41位士族名流到兰亭过禊节,饮酒赋诗。共得佳作三十余篇,合编为一集,王羲之用鼠须笔、蚕茧线为该集书写了序言。这就是著名的《兰亭序》。全贴共28行、324字。这贴是王羲之信手写来,字体潇洒流畅,气象万千,其中二十多个“之”,千变万化,无一雷同,成为中国行书的绝代佳作,后人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相传,王羲之后来又写了几遍,但都不及第一遍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王羲之死后,《兰亭序》一直由其子孙收藏。
《兰亭序》既然是王家的传家之宝,那么,唐太宗是怎么得到它的呢?东晋以后,《兰亭序》为王羲之七世孙僧智永所有。智永,陈、隋间僧人,名法极,姓王,善书法,尤工草书。他是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后代。不知什么原因,他在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剃度出家做了和尚,人称“永禅法师”。永欣寺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相传是王献之隐居练字之所。智永将《兰亭序》收藏在永欣寺方丈屋的梁上,世人难得见到。相传,智永禅师曾经临书30年,所退废笔头满五大竹 簏,埋之成冢,称之为“退笔冢”。由于智永勤学苦练,便成为声名卓著的书法家,以至求墨宝者络绎不绝,踏破门槛,不得不用铁皮裹上,这就是“铁门槛”典故的由来。唐初政治家、书法家虞世南(558—638年)以及智永的弟子辨才都是智永书法的得意门生。智永临终前又交付给其弟子辩才收藏,并千叮咛、万嘱咐,务必好好保管,不要丢失。辨才和尚得序后如获至宝,在梁上凿了个暗槛,把它珍藏起来。
后来,唐太宗在购求王羲之的遗作时,知道了《兰亭序》的下落。太宗下了一道圣旨,召辩才和尚到长安,故意拿假的兰亭序给辩才看,辩才却装糊涂告诉太宗说:“右军写这篇序共三百二十四字。只恨王家收藏的真迹,已在乱中失落,今日再也看不到了。”太宗没办法,只好留下辩才,秘密派人搜查,结果只得到智永写的真草《千字文》,不久辩才假托有病,又回到永欣寺。
太宗三番五次派人追问,辩才始终守口如瓶,硬说不知道。但辩才矢口否认《兰亭序》在他手中,只是说师父在世时他见过此物,师父去世后不知失落在什么地方了。为此,唐太宗太宗不得宝帖,寝食无味,苦思冥想,却不知如何才能得到。有一天,唐太宗对左右大臣说:“在所有书法大家中,朕最偏爱王右军,而在右军的所有真迹中朕又最偏爱《兰亭序》,为了得到达本帖子,朕真是日思夜想啊。现在,辩才和尚年事已高,他留着此帖又有何用?朕想乘他还在世上,派一位有智有谋的人替朕想方设法将它取来,也好了却朕的一个夙愿。”
这时,心腹大臣房玄龄早已洞悉太宗心思。他建议说:梁元帝萧绎(508~554年)的曾孙萧翼,现任监察御史。此人智慧超人,可遣他出使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智取《兰亭序》。太宗大喜,当下宣诣召见萧翼,萧翼似有备而来,不慌不忙地回奏道:“陛下!我如果作为公使去取兰亭帖是行不通的,臣以为应微服私行才行。请陛下还得给臣预备下二王的一般帖子三、四本,让我私自行动吧。”唐太宗依计,点头称是。于是,萧翼带了几件王羲之的真迹,就改头换面地骑马出发了,行至湖南湘潭时,又改坐商人的船,一路南下。
到了越州后,萧翼脱下官服,改穿极其宽大的黄色长袍,模样象一位清贫潦到的山东书生。
萧翼选择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进寺,缓步而行,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观看寺中的壁画。当他见到辩才时,故意停步不前。辩才见这位气宇不凡的游客,便上前施礼问道:“何处施主光临寒寺?”萧翼彬彬有礼上前拜道:“弟子是北方人,卖完蚕种顺道游历圣寺,在此有幸遇上高僧大师,快哉!快哉!”当晚辩才请萧翼进房用茶,两人下棋抚琴,谈天论地,评文述史,探讨书法,两人情投意合,颇有相见恨晚之感。辩才见萧翼不同常人,便心生疑窦,酒后赋诗,以探虚实。萧翼为了打消辩才的疑虑,当场也和了诗。两人索性通晓不眠,长夜尽欢。临别时,辩才依依不舍,请萧翼方便时再次光临寒寺。
隔了几天,萧翼带来美酒看望辩才,如此一而再,再而三,诗酒会友,不觉已是半月有余。接着,萧翼常来寺内与辩才一起下棋、赋诗、弹琴,友谊日益深厚,几乎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辩才羡慕萧翼满腹经纶,疑团也就渐渐消失了。久而久之,萧翼为了让辩才拿出《兰亭序》,故意把话题转到书法上。有一次,萧翼拿出梁元帝书写的《识贡图》书帖请辩才指教,辩才赞叹不已。从这以后辩才对萧翼更是无话不说。闲谈时,萧翼对辩才说:“弟子自幼喜欢临帖,现在还珍藏着几件王羲之父子的真迹。”辩才听说是王羲之父子的真迹,连忙请萧翼带来看看。第二天辩才看过萧翼带来的二王的字帖后说:“真迹倒是真迹,可惜不是佳品。贫道有一王羲之的真迹,颇不平常。”萧翼追问是何帖, 辩才毫不犹豫说是《兰亭帖》。萧翼见辩才上了钩,故意装出若无其事地说:“数经战乱,王羲之的兰亭帖怎么还会在世呢?一定是赝品。”辩才怕萧翼不相信,连忙将藏在屋梁槛内的《兰亭帖》拿下来给萧翼观看。萧翼面对真迹,故意吹毛求疵地说是仿制品。于是,两人各抒己见,不能达成共识。自此以后,辩才放松了戒心,不再把《兰亭序》藏于梁上,而是把它和萧翼带来的御府二王真迹都放在几案上,每天临学数遍。
由于萧翼常常出入该寺,寺中的其他僧人也都不把萧翼视为外人,不加任何猜疑。有一天,辩才外出。萧翼单独来到辩才的住处,他请小和尚打开门,谎称自己将书帖遗忘在床上了。小和尚见是经常出没在大师房的萧翼,没加思索就开了门。萧翼将兰亭帖和和御府二王杂帖放进衣袋内,转身就扬长而去了。
萧翼出了寺门,来到永安驿,告诉驿长自己是本朝御史,有皇上的御旨,请驿长急告都督。都督齐善行接到传信,急忙前来拜见萧翼。齐都督看过御旨,急忙派人召辩才来见萧御史。辩才一见原来御史就是萧翼,惊奇不已。萧翼彬彬有礼对辩才讲明自己奉皇上旨意,前来取兰亭帖。现兰亭帖已到手,准备告别回京复命,并特来与大师道别。辩才听后,似雷击顶,当场昏倒在地。待他醒过来时,已无可奈何,萧翼已驱车回京城去了。
萧翼智取墨宝回到京城长安,唐太宗欣喜若狂,大摆宴席招待萧翼及群臣。宴席上唐太宗当众宣布:房玄龄荐人有功,赏锦彩千尺。萧翼加官五品,晋升为员外郎,并赏住房及金银宝器。对辩才犯欺君之罪,唐太宗起初很生气。后来想想《兰亭序》既然已经到手,谋财又害命,未免太不仁道了,于是赐辩才无罪,另加绸缎三千匹,稻谷三千石。辩才易物为钱,建造了一座精美的三层宝塔放置在永欣寺内。可是辩才因兰亭帖一事欺君受吓,身患重病,一年后便去世了。
关于萧翼的结局,有两种说法,一是,萧翼把兰亭集序带回长安后,太宗予以重赏。二是萧翼因骗了辩才的《兰亭序》而内疚,便出家做了辨才的徒弟。《贞观之治》用的是第二种说法,但史学界认为第一种说法更可信一些。
唐太宗得到了《兰亭序》以后,将其视为神品,一边喜庆赏赐,一边命令当时的书法名家汤澈、赵模、冯承素、诸葛贞、等人临摹数本,分赐给皇太子、各亲王及亲近的大臣。后来,唐朝的大书法家褚遂良和欧阳询,也都有临本。唐太宗生前对《兰亭序》爱不释手,曾多次题跋,并且经常放在坐侧,朝夕览观。临终时唐太宗对儿子(即后来的高宗)说“我死后,你只要把《兰亭序》随葬,就是尽孝了。”于是唐高宗依照遗嘱,将《兰亭序》用玉匣贮藏梓宫,葬入昭陵。从此,“天下第一行书”就永远埋在黄土里,人间再也看不到了。
如果《兰亭序》确是在昭陵抑或是枕在武则天的脑袋下边,还有重现于世的那一天。这两处陵墓现今还没有挖掘。可是,昭陵曾经遭受过温韬的盗挖,并传说《兰亭序》重新流入了民间。这在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中有所提及:温韬于陵墓中发现“钟、王墨迹,纸墨如新”,于是“韬悉取之,随传人间”。那么,《兰亭序》是否真的被温韬盗发,流入人间。如真的流入人间,茫茫人世,又到底为何人所据有?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兰亭序》下落之谜。乾陵周围的老百姓说,《兰亭序》为武则天所得。那么,武则天是否真的带进自己的坟墓抑或传给后世?史书对此都没有记载。也许,这仅仅是民间的传说而已,不足以信。可是《兰亭序》真迹下落何处?这真的成了不解之谜。
四、毛主席过问唐摹本真伪之辩
1965年5月22日,郭沫若作《由王谢墓志的出土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先后在《光明日报》、《文物》上发表,说王羲之的堂兄弟王兴之和名士谢鲲之墓的墓志都是用隶书写成。与王羲之用行书写的《兰亭序》不相一致,故《兰亭序》“到底是真是伪”是“一个很大的疑问”。他还认为《兰亭序》后半段文字有悲观论调,不是王羲之的思想,因而断言“《兰亭序》是依托的,它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的笔迹。”并进一步认定王羲之现存之草书也值得怀疑,《兰亭序》文章和墨迹是智永所依托。
郭沫若文章一发表,立即引起一些学者的反对,南京市文史馆馆员、著名书法家高二适写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论》,引经据典,认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帖摹本也足以证明楷书在当时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铁案。”
不过当时由于高二适的名声地位不及郭沫若,各报刊不敢发表。高二适无奈,把该文章送给自己的老师、国学大师章士钊,要求送给毛主席审阅。章感到郭文中引用了康生的话,高文中又对康生一驳,觉得不太好办,于是给毛主席写了封信并附上高文。信的全文是:
润公主席座右
滋有读者江南高生二适,巍然一硕书也(按硕书写出《柳集》)。专攻章草,颇有发明,自做草亦见功力,兴酣时并窥得我公笔意,想公将自浏览而喜。此钊三十年前论文小友,入此算来已白发盈颠、年逾甲子矣。然犹笃志不渝,可望大就。乃者郭沫若同志主帖学革命,该生翼翼著文驳之。钊两度细核,觉论据都有来历,非同随言涂抹。郭公抗此大棋,想乐得天下劲敌而周旋之。(此论学也,百花齐放,知者皆应有言,郭公稚怀,定会体会国家政策。)文中亦涉及康生同志惺惺相惜,此于章草内为同道。该生来书,欲得我公评鉴,得以公表,自承报国之具在此,其望虽奢,求却非妄。鄙意此人民政权文治昌明之效,钊乃敢冒严威,遽行推荐。我公弘奖为怀,惟(望)酎量赐予处理,感逾身受。
此籍叩
政绥
章士钊 谨状
七月十六日
该生致钊书附呈,不须赐还。
毛主席收到信后马上于7月18日即复信章士钊,信中说:
……高先生评郭文已读过,他的论点是地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草墓石。草书不会书碑可以断言。至真、行是否曾经书碑,尚待地下发掘证实,但争论是应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康生、伯达诸同志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
同一天,毛主席又致信郭沫若:
郭老:
章行严先生一信,高二适先生一文均寄上,请研究酎处。我复章先生信亦先寄你一阅。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未知尊意若何?
敬颂安吉!并问立群同志好。
章信高文留你处。我复章信,请阅后退回。
毛泽东
一九六五年七月十八日
在毛主席的亲自过问和支持下,高文于1965年7月23日在《光明日报》发表,1965年第7期《文物》还发表了高文的影印手稿。对作者长达数千言的手稿,全文影印发表,是极为少见的,人们认为可能与毛主席欣赏高二适的书法有关。
高文发表后,引起讨论热潮。
1998年8月17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消息,说南京市博物馆在南京东郊发掘六朝古墓群,出土了两块砖质墓志,是东晋名臣高崧及其夫人谢氏的合葬墓,据专家介绍,“与王羲之同时代的高崧楷书墓志出土为史学界和书法界对《兰亭序》真伪的学术争鸣,提供了重要佐证。”
1999年,关于《兰亭序》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中外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各抒已见,论辩热烈。看来,这场持续30多年没有结论的争鸣,还将继续下去。
【编辑 王朝利】
【往期精彩文章】
8、
7、
6、
5、
4、
3、
2、
1、
《王氏研究》媒体平台由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姓氏文化委员会
三槐堂王氏文化研究会
平顶山市姓氏文化研究会
华夏姓氏文化博物馆
指导
《王氏研究》编辑部
河南王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编辑运营
【联系交流】
投稿联系人:
王朝利
投稿联系微信:
Charli177
世界各枝派王氏联系微信:
wzsj99999
中原地区朋友及王氏联系微信:
wswh55555
投稿电话、邮箱:
王者世家简介:
王:汉语汉字。是指因为自身修养和智慧以及能力非常之高进而被天下所有人推举为管理者的人,称之为王。三横一竖即表示天地人的贯通。能够让人和天地自然和谐的人即称之为王。
王者:拥有着高贵的血脉,和逆天的本领。颇近于传说中存在的人。
世家: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大姓氏、大家族,这些世代相延续的大姓氏大家族即为世家;
王者世家:是河南王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注册的商标,专业姓氏文化高端礼品、工艺品的生产、销售、定制,高端文化交流活动承办,以及世家家谱、传记的整理、编辑、印刷。目前已经开发的产品有三槐堂王氏家训木雕大师版(适合王氏世家公司、祠堂、家庭书房客厅、王氏会馆商会),王氏祖像(适合家庭教育下一代、祠堂、商会、公司),香樟木家谱盒、武财神、千手观音等。系列产品研发中,敬请期待.
王者世家微信店铺:
三槐堂家训实木版淘宝网址:
发布于 2022-09-14 00:26:38 回复
发布于 2022-09-13 22:21:48 回复
发布于 2022-09-14 05:11: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