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段奕宏和江一燕主演的《暴雪将至》在北京举行首映。
巴塞君发现,在电影里,警方办案时的线索展示板上,出现了尸体正面露点的照片。
尽管篇幅不大,但效果十分抢眼。
不过基于影院观影原则,巴塞君没有摄取照片。
想目睹中国审查一点点进步的读者,推荐周末去影院一探究竟。
《暴雪将至》剧照
提及这个细节,是因为历来在刑侦电影里,中国电影审查都不允许出现尸体的正面露点画面。
尤其是奸杀案里,电影更多会以尸体背面示人。
稍微直白一些,也无非是雪花花的大白腿或嫩屁股。
相比于暴力,审查部门更想规避的,其实是“性”。
否则也不会敢尥一具尸体,却不敢展露性器官。
在审查部门眼里:它首先是性的,其次才是暴力的。
它们的先后顺序,在广电总局的《电影管理条例》中,是被明文规定的。
展开全文
《电影管理条例》
在这个严苛的审查条例面前,看《暴雪将至》里尸体正面露点的照片,才会觉得震撼。
它不仅是对刑侦案件的事实性尊重,更是对中国电影审查的一次小突破。
毕竟在中国电影里,相比于情色镜头,暴力镜头更容易过审。
这个事实由来已久。
在新中国成立的最初20年,连展现女性美貌,都要契合时代精神。
比如王丹凤,就在《你追我赶》里打扮成村姑的样子。
左:王丹凤艺术照;右:王丹凤(左)在电影《你追我赶》中的扮相
而王晓棠,则要在《英雄虎胆》里,扮演敌人派来诱惑我方作战人员的女特务。
王晓棠在《英雄虎胆》中的深V领装扮,白色的脖颈让很多人对她念念不忘
这就是那个年代意识审查的苛刻:
要么就主动扮丑,打扮成工农子弟兵,受万人追捧。
要么就演反对派,站在人民群众对立面,遭万人唾骂。
要么就主动扮丑,打扮成工农子弟兵,受万人追捧。
要么就演反对派,站在人民群众对立面,遭万人唾骂。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
最早是1979年,曾创下单期销量达940万册记录的《大众电影》杂志,以《水晶鞋与玫瑰花》的接吻照做封底,激起全民大讨论。
就是这张照片,让接吻不再是中国影视审查的禁区
然后是1980年《庐山恋》,穿着泳装的张瑜,在观众心里留下了“一个令全国心动的吻”。
张瑜的泳装,和她在男主脸上亲下的吻,对那代人影响深刻
一次全民大讨论,和一个令全国心动的吻,让“接吻”从此不再是影视的禁区。
紧随其后,就是“最敢露”的90年代。
不仅影视剧中香艳镜头不断,在大银幕公开放映的电影里,甚至还有露点镜头。
在90年代,影视作品的尺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那时候公映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宁静是有露点镜头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给了全国5000万观众一个难忘的、湿漉漉的青春记忆
那时候引进的《泰坦尼克号》,也是一刀未剪的。
该片3D版在国内上映时,就不再是一刀未剪了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在现在看来都尺度超大的影视作品,在90年代都出现过。
比如1989年那部可能很多人没看过的《封神榜》,有大量裸露的戏份。
在全片里,女娲娘娘的衣服几乎就是透明的,不信你去看
类似还有陈家林导演的《杨贵妃》,光看剧照就能感受到波澜壮阔的女性之美。
相比于范冰冰被勒令整改正“大头贴”的《武媚娘传奇》,这部显然尺度更大
这种大尺度的视觉轰炸,迫使人们开始反思:是否需要分级?
最先行动起来的是电影院,对尺度较大的电影,影院会在门口放个“少儿不宜”的牌子。
然而人们很快意识到:“少儿不宜”的另一层意思,不就是“本片有料,还不快来”吗?
这种无序的局面,迫使国务院在在2001年出台了《电影管理条例》,以近百条细则规定了哪些能拍,哪些不能拍。
“禁止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禁令,就出自这个条例。
这也是第一次从法规上禁止大尺度暴露镜头的存在。
但经历过“少儿不宜”告示的中国电影人,早就明白一个道理:
相比于暴力,性更有噱头。
所以除了暴露镜头的必要性,电影人甚至把它变成了一种营销方式。
比较极端的是2007年,李安与《色·戒》。
为能在国内上映,李安主动删减了13分钟的情欲戏,却斩获了1.3亿票房。
《色·戒》
失败案例是2014年,姜文与《一步之遥》。
该片在映前接到一份修改意见,要求把包括“初夜权”、葛优激情戏、性暗示强烈的舞女场景等在内的300多处细节,统统删改干净。
《一步之遥》
难怪姜文会在映后对媒体说:“删减让观众看不懂!”
无论把删减当做赚钱利刃,还是把删减当成赔钱借口,我们不难看出“情色—审查—删减—利益”之间的某种微妙关系。
相比于李安和姜文,其实更多导演是处于中间状态:
表达自我,跟审查博弈。
比如2012年娄烨的《浮城谜事》,拿到上映许可证后却突然遭遇二次审查,被勒令“删短乔永照与桑琪的性爱镜头”。
《浮城谜事》
但在2015年,我们却在大银幕上看到了迄今为止尺度最大的男男镜头:
邓超和吕颂贤的激情戏份,让同志平权的愿景似乎传出了一丝曙光。
在这之后,我们甚至看到了《山河故人》里,董子健和张艾嘉为我们展示了更为少见的“忘年之恋”。
这种比“姐弟恋”更不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存在,第一次以激烈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还有去年金马奖的遗珠《罗曼蒂克消亡史》,浅野忠信和章子怡也有“车内强暴”和“地下室性奴”的戏份,仅是动图,就看得观众心跳加速面红耳赤不好意思了。
在这一点上,“性”始终没有“暴力”自由。
在最开始,暴力在电影里甚至是被默许的。
比如早年的战争题材,就完全没有回避暴力的展现方式和血腥程度。
在这些电影里,暴力是被美化的,甚至是被歌颂的。
比如姚守岗的《犬王》。
为了达到真实的视听效果,导演居然把炸药绑在军犬身上引爆。
它的暴力和血腥,不仅在电影里,更在电影外。
但又能怎样?审查是给它大开绿灯的。
暴力因素开始受限,是主旋律电影式微之后。
因为担心更多元的文化解读,不得不对它限制。
最著名的还是娄烨的《浮城谜事》。
在二次审查的意见里,除了“情色镜头”,总局还要求他“删短乔永照用锤子砸死拾荒者(砸的次数保留两下)的镜头。”
从文化心理的角度看,锤子砸人次数的多少,决定了它输出的情绪能量。
为把负面能量降到最低,总局勒令娄烨做出删改。
但在这之后,审查就放宽了力度。
娄烨的《推拿》里,郭晓东饰演的王大夫为了赶走上门催债的人,不惜用刀切腹,吓得观众们惊叫连连。
还有《湄公河行动》。电影居然保留了小孩子小孩子轮流扣动手枪扳机,最后导致一个孩子爆头死亡的画面。
对暴力尺度的准许限度越发宽松,我们越能看到“高能减肥”的镜头。
比如2016年的《法医秦明》,居然出现了油炸尸块、活扒人皮的场面。
不可谓不重口。
在“暴力”准许尺度这么大的环境里,粗口就更不用提了。
许多电影甚至希望能用粗口,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陈奕利导演在拍《爱出色》时,曾很想让主角陈冲在片中骂脏话。
但是审查不许。
所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让陈冲飚英文脏话,各种“Motherfucker、Son of bitch”。
结果……审查就过了。
果然大洋彼岸都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啊!Holy Shit!
其实最近几年,很多电影都可以爆粗口。
《集结号》《老炮儿》里的冯小刚尤其如此。
即将上映的《芳华》里也有一句“我*你妈的*”,相当劲爆。
只是通常的处理方法是不让那些粗口的字幕出现,大家心领神会就好。
其实这些片子,如果台词设计得文绉绉,反倒失去了烟火气。
你能想象六爷领着一大帮人“茬架”的时候,嘴里说的不是“草泥马”,而是“太阳出来照你妈”……么?
所以从电影里暴力的、情色的和脏话的历史角度看,审查其实是在逐渐放宽的。
只是这个过程不是那么顺利,它偶尔前进,偶尔倒退。
这就是它们的博弈过程。
在尚未分级制度之前,这种博弈会一直存在。
它带有试探性。状态是拉锯的、反复的。
也正是这种拉锯的状态,让我们看到《暴雪将至》里,那遵从刑侦事实的尸体正面露点照片。
这本身,就是审查制度的进步。
发布于 2022-09-10 05:21:44 回复
发布于 2022-09-10 09:22:59 回复
发布于 2022-09-09 23:59: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