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提高经营业绩,粉饰财务报告。
一般而言,国内的上市公司大多属集团型企业,无论是从公司结构、组织形式、 还是经营涉足范围、各个运作环节等,大多处于一种复合形的多元架构。
其向公众披露的合并会计报表数据范围涵盖了母公司、子公司、各类合营公司、联营公司、及控 制、共同控制、有重大影响等各类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
关联企业均为独立法人,各自独立核算,但关联企业之间往往在整个集团内又相互配套,甚至互为商业购销客户。
这些在理论上为上市公司通过内部交易调节合并数据提供了一个平台。
由于对关联方交易缺乏约束,有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内部关联企业的关系或与控股股东的关联企业关系,通过采取诸如买卖商品、转移价格、转让其他资产、提供劳务、代理、租赁、 提供资金、转移项目、签署各种协议、合约等五花八门的方式,以调节收入、利润数字为目标,寻找各种合乎逻辑的借口,在关联企业之间进行非实质性转移交易,粉饰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美丽谎言。
《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 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起实施以后,对关联方交易起到了一定的约束。
但由于上市公司关联方关系错综复杂,如果上市公司或其控制的大股东故意向中介监督机构隐瞒关系和关联方的交易,加之中介机构的审计不深入,过于相信上市公司的一面之词,利用关联方交易粉饰财务报告的情况就难以杜绝。
二、通过“泡沫重组”,或突击进行资产转让等方式,追求一种华而不实的短期逐 利行为。
每到年底,各家“T”类或准“T”类公司为避免停市摘牌厄运,挖空心思,利用 各种形式的重组和资产转让、股权转让等“一锤子买卖生意”方式调节报表,扭亏为盈,涉险过关。
据全景网统计,1999-2000年间至少有45家上市公司进行了60起债务重组和资产股权转让,涉及金额80亿元,其中正是有一些企图利用债务重组和资产转让的“魔方”来一个蛇头虎尾,2001年中报显示老“PT”企业全线扭亏,是否是一种巧合,笔者对此存在质疑。
展开全文
还有一些本来有较好业绩的企业,为了给人以高成长的印象或其他目的(如操纵二级市场价格等),“大幅”增长利润。
实际上,这种通过债务重组和转让资产等方式所获得的非经常性收益并不是总能得到,由于主营业务没有实际成长,这些企业在业绩大幅提升一两年后。
往往又出现业绩大幅缩水的情况,投资者则因为只看重企业表面收益的增长而投资失败。
三、账面资产与资产本身的实际价值背离,资产负债表中的虚拟资产大量渗透。
仔细阅读以前的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会计报告,我们不难看出:在资产负债表中,列入上市公司资产类项目的待处理财产损溢、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等较直观的虚资产部分,在许多公司中占有较大的数额,有的公司高达千万余元。
在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以往年度不稳健的会计政策造成的后果,同时也是未来必须用盈利来消化的包袱。
这还不算,另外还有一部分只有上市公司本身清楚的东西,即应收账项中有多少收不回的坏账?存货中有多少滞销、贬值、甚至报废的部分?
固定资产中到底有多少与现实公允价值背离较远的部分,有多少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可预见的经济效益,但仍反映在账表上的固定资产,还有无形资产部分等等。
实际上往往只有在企业最终清算时虚实差别才充分显现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一遇到清算清盘时、重组时、改制时就会出现“大窟窿”的原因。
当然,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正在通过充分计提各项减值准备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相信有相当多的企业由于历史、 重组、置换、计提、设备更新、技术发展等诸多原因存在着资产严重脱离其实际价值 ,甚至虚拟资产的情况。
发布于 2022-08-05 05:08:35 回复